聯系我們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av狠狠爱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_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53

回歸生活,提高小學品德教育的實效性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新聞動態 行業動態>回歸生活,提高小學品德教育的實效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的著名報告《學會生存》在談及學校教育時指出,兒童的人格被分裂成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們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嚴重脫離現實生活。因此,新課程標準重點提出品德培養回歸生活的理念。現代學校品德教育要走出困境,就應回歸生活。

    以往的品德課教學之所以費時低效,其主要原因是品德要求太高,內容太空,方法太死,尤其是忽視學生主體,只為教而教,只有說教而說教。教師采用的多是“灌輸式”、“接受式”的教學方法。課堂上,重教師“主導”,輕學生“主體”,重“知識”,輕“能力”,重“結論”,輕“過程”,學生只是被動接受道德知識的容器,是課堂教學的“旁聽生”、“陪審者”,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這種無視道德教育主體,無視學生道德需要,甚至脫離學生道德生活實際的教學不正是導致長期以來品德課教學實效性差,學生知行脫節的重要癥結嗎!因此,我們的品德教育不能再犯紙上談兵的錯誤,必須關注、指導和引導學生的現實生活,以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 活用教材,啟動學生的生活,提高小學品德教育的實效性

品德與社會教材,為我們德育工作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當然,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課程在教材中留出了大量的空白,讓“教材中的兒童”、“教室中的兒童”與“生活中的兒童”相依相伴,共同享受成長的幸福。教材是教學的經典范例,是誘發師生活動的引子。教師要把學習的內容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融入綜合實踐的相關領域,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空間。

1.布置學生課前調查,收集資料,獲得親身體驗

小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學生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

如在《塑料與我們的生活》(《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一課的教學中,課前可布置學生進行兩個項目的調查。(1)讓學生對學習用品、玩具、家庭用品等生活中的塑料制品進行調查研究。經過認真、仔細的調查、統計、歸納,學生認識了許多的塑料制品,對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有了一個較清晰的了解。學生通過實踐所認識的,遠遠多于老師所能告訴他們的。課前的實踐活動,學生對塑料制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為課堂上深入了解塑料制品打下了很好的基礎。(2)了解你的家里、學校里或周圍有哪些“白色”污染,可以采用記錄或照片的形式展現。學生在課堂上展示并討論調查結果,在討論中學生充分體會到“白色污染”帶來的危害,然后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塑料是不是最糟糕的發明”得出“塑料本身沒有錯,錯在人類使用不當”的正確認識,并提供方案和提示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積極行動,通過自身的努力減少“白色污染”。

2.課上選取典型事例,力求真實,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

品德新教材十分重視學生現在生活的教育價值,往往選取他們當前的典型生活事件作為教學活動范例。但是,相對于現實生活中具體的學生來說,這些“生活事件”又是固定的、靜止的和虛化的,只為我們設計教學提供了思路。而要設計學生可以親歷親為的學習活動,還應該回歸現實生活,從具體教學對象的生活中尋找活動資源。

如在教學《從一滴水說起》(《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這一課時,我發現盡管水就在學生的身邊,但學生對司空見慣的水不會太在意。于是我提出了最近爆發的太湖藍藻事件,果然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我讓學生結合電視上、報紙上看到的新聞談談自己對這一事件的認識,學生自然而然地談到了水污染的嚴重性。接著,組織學生交流自己觀察到的水污染現象,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有的學生說:“聽我們爸爸媽媽說,小時候河里的水可干凈了,可以洗澡,可以淘米洗菜,甚至可以直接飲用呢!可現在太臟了,有些飯店總是把一些食物垃圾和污水倒在河里。”有的學生說:“我常常發現我們家小區后面的河面上漂浮著垃圾,環保工人一直在打撈。”還有的說:“我在報紙上看到有人因為吃了河里的魚而中毒了呢!”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實事例激起學生對我國水資源狀況的憂患意識,知道保護水資源刻不容緩。

3.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內容,加深學生的體驗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都向我們道出了同樣一種心聲,那就是生活和教育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相輔相成。教育必須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同時更要服務于生活。作為新時代的德育工作者,面對新時代的學生,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不能局限于一學期十幾課品德教材的教學內容,況且教材上很多內容不是能馬上跟著時間腳步而改變,所以我們更要及時捕捉時代信息,踏著時代的脈搏,積極把新鮮血液融入到平時的德育工作中去。

如在我國舉國歡慶“2008 北京奧運”這一期間,可以組織學生搜集有關奧運的各種資料,觀看它的新聞報道,暢談心目中的“奧運”,制作奧運小報,開展“奧運知識知多少”知識競賽,開展小小奧運會等各種各樣的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系列主題活動,全身心參與,用自己的心靈感受我國喜迎奧運這一大盛事,從中自然能感受到民族的自豪感、為國效力的榮譽感 。

二. 創設情境,啟迪學生的情感,提高小學品德教育的實效性

情感對于一個學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列寧曾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綜合的情境性。這種情境性就是在各種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種綜合情勢氛圍。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不同的情境會產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為了喚起、培養和強化某種情感,就應盡力創設適合于教育教學內容需要的情境氛圍。

1.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

多媒體課件集錄像、錄音、圖片等功能于一身,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道德情境和看得見、摸得著的感情材料,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教學氛圍中,受到品德教育。

《讓危險從我們身邊走開》(《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如果僅僅依靠教師和學生的講述,課堂就顯得枯燥乏味,學生也不能從多角度、深層次感受到危險的無處不在。我把教材的內容重新組合,制作成形象、動感的畫面。教學伊始,我播放了幾個錄像片段《身邊的危險》,讓學生找找這些行為的危險在哪里,并對照自身有沒有這些行為,引發學生討論:應該怎樣避免這些危險呢?為了加強感染力,課中,我又播放了一個真實的故事《煤氣爆炸發生時》,配上能震撼學生心弦的音樂,配上相關受傷后的照片,孩子被一張張觸目驚心的照片所感染,眼眶濕潤了。當時,學生的情感達到了一個高潮,整個班級都沉浸在了危險造成的傷痛的情感氛圍中,教師適時滲透加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2.設計場景創設情境

場景的設置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它通過創造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良

好情境,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移情的方法,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從而升騰情感,大大提高教學效益。

我們品德組有位老師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奧林匹克的故鄉》時,根據教材的內容和主題,設計了獨特的開端——以運動員入場的形式來開始教學。先讓學生到教室外面去等候,隨著《運動員進行曲》的響起,教師作為主持人宣布運動員進場:“現在向我們走來的是**隊……”,此時學生舉著自己小隊的標志入場,并大聲喊出自己小隊的口號。在雄壯的《運動員進行曲》中,學生邁著自信的步伐進入到學習的情境中,當大家齊聲喊出自己小隊的口號時,我想學生心中一定洋溢著無限的激情,一定會對本課的學習懷有極大的積極性。

3.開展競賽創設情境

競賽也是學生喜歡的一種形式,能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

還是《奧林匹克的故鄉》這一課,老師讓學生通過兩個環節的“pk”來滲透教學內容。“小小奧運第一關”是用智力競賽的形式來復習上節課對希臘地理、風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識 。例如:希臘的國樹是什么樹?希臘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哪個?“小小奧運第二關”是通過小組交流來學習奧林匹克故事。答對,交流得好都可以為自己的小隊爭得一面小旗。最后評選出 “金牌獲得者”,也就是奪冠的小隊。在激昂的樂曲聲中,在熱烈的掌聲中,冠軍小隊被請上臺來。而獎賞他們的是美麗的,象征著榮耀的桂冠。奧運精神也在競賽活動中得以體現,得以滲透。

啟迪學生情感的方法還有很多, 游戲、小品、表演都是不錯的選擇。當然,要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運用。關鍵是,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上,老師要著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才能有效地改變兒童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

三. 開展活動,啟發學生的行為,提高小學品德教育的實效性

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還要落實在具體的行為上,那才是品德教育的歸宿。學生只有經過具體實踐,才能把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轉化為個人的道德需要。

1. 拓展延伸,指導學生行為

教師對教材進行拓展延伸,指導學生行為,這也是對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我們在搞好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應反復體會“寬”的蘊義,努力拓寬思想品德課的教育空間,加強橫向聯系,把單純的課堂教學擴大成為多渠道參與的教育網絡,創設全方位育人的環境,達到整體優化的效果。

如上《塑料與我們的生活》(《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課末可召開“金點子”行動,圍繞面對“如何減少塑料污染”這個世界性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提出自己的金點子。在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下,學生調動自我生活經驗,進行有意義的創造性探索和實踐,產生了許多“金點子”。如歸類回收,利用課余時間撿拾廢舊塑料,開展“我是環保小天使”的系列主題活動。如變廢為寶,用廢舊塑料制作各種模型、玩具。還有宣傳使用綠色產品,結合國家提出的不再無償提供塑料袋這一政策,建議自己制作購物袋等。光說不動可不行,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金點子布置任務,讓學生的行為真正落實到行動中去。

2.開展生活實踐,內化學生行為

“內化”是指人對外部事物通過認知轉化為內部思維的過程。這一概念由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克姆最先提出。在品德課中,這顯得尤其重要,如果在一堂品德課中缺少了學生的“內化”,就很難把老師的教育真正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那么,品德課也就失去了它應該具有的教育功能。對于品德課而言,“內化”實則是品德教育課一條重要的生命線,可以讓學生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動手實踐等,提出一定的行為要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鍛煉經受考驗,內化行為。

例如學習《家鄉的變化》(《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這一課后,我組織了一次“走進蘇州,了解蘇州”的主題班會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家鄉的名勝古跡、家鄉的特產和歷史人物的不平凡事跡的了解、認識,激發他們對家鄉蘇州的熱愛。在活動中,我還穿插進行了一次蘇州名勝的知識競賽,進一步激起學生想了解家鄉的愿望。 通過這些動手、動腦、動口、動鼻、動耳的活動,突破了《家鄉的變化》這一教學內容的局限,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家鄉,激發他們熱愛家鄉、保護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知道作為小主人的責任,當好小主人的角色。

3.定期反饋,檢查學生行為

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看到了成功與失敗的輪回,體驗到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感受到了獨立與合作的重要。真實的體驗有利于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利于學生健康品質的形成。作為教師,此時應關注課后實踐的指導和檢查,檢查學生的行為動態和變化。如《塑料與我們的生活》課后,利用班隊課可以組織學生匯報活動情況:在金點子行動中你究竟做了些什么,有沒有什么收獲?有沒有產生什么新問題?在反饋中檢查學生的行為,進一步指導學生的行為,使品德教育能不斷持續。

思想品德課“回歸生活”是立足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立足于課內外結合,課堂與生活聯系,促進知情意行統一的整體性思想;立足于學生社會活動的實踐性思想的合理教學思路。這種教學思路既為廣大教師所認可,又為全體學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課真正成為一切學生喜歡的、真實有效的生活課程。

總之,小學生品德的培植場域絕不是脫離社會的“真空”地帶,而是一個豐富多彩、鮮活的社會生活世界。品德教育必須回歸生活,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作為教師,我們的任務是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活動讓“教材中的兒童”、“教室中的兒童”自然而然地轉化成“生活中的兒童”的角色,受到真真切切的教育。那么,品德教育也將不會是一紙空話,變得有效,富有意義。
下一篇:已經是最后一篇了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0871-65726331
招聘中心:0871-65726331 15808717871
工作QQ:274316789
電子郵箱:274316789@qq.com
公司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盤龍區濱江俊園二期23幢31層
關注鼎拓

版權所有: 云南鼎拓科技有限公(gong)司  Copyright(C)2015-2016        公(gong)安機關備案號:?53010302000729